编者按:
熊孩子放鞭炮炸坏邻居的车,租回家的漂亮女友卷款潜逃,不能喝酒却被亲戚以“感情深一口闷”的劝酒套话绑架……在春节这个一年中最为红火喜庆的日子中,大大小小的频发事故总会猝不及防地打乱大家安度佳节的计划,为原本平静的生活增添不少烦恼。湘军麓和所特推出新春普法特辑,内容涵盖春节劝酒、熊孩子放烟火、吃饭购物、个人信息保护等7大方面,打今儿起,每天一期法律知识,与您一起过平平安安过大年。
快递面单藏危机
风险提示
测试抽奖勿乱点
不法分子利用吸引人的测试、抽奖作为诱饵,散播虚假链接,获取参与者的姓名、生日、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照片等个人信息,整理打包后再进行非法倒卖。
扫码送礼套路多
不少商城会选择春节假期开展打折、促销活动,在逛商场时您可能会注意到有这样一些吸引人的标语:“微信扫码送礼品”、“关注公众号免费领礼品”,“只需扫一扫,小礼品就到手”,似乎有不少人踊跃扫码关注。但一旦您按照他们的要求关注公众号或者登录平台、注册信息之后,就可能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外挂程序,用您的微信号群发信息。
更甚者,还可能直接爬取您的个人信息用于不法活动。例如杭州一公司利用其开发的前端插件嵌入平台APP后,在用户登录授权后,使用爬虫程序进入个人账户,爬取(复制)登录用户本人的各类数据,非法转发给第三方。
Q:个人信息是什么?
A: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
Q:什么是敏感个人信息?
A:敏感个人信息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Q:我们在生活中为什么要注重个人信息的保护?
A: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发展,在信息互动的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分析能力能很快有效识别个人。
国家目前已经出台了不少关于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法律,加大了对个人信息处理者的监管,但如果在我们的个人生活中,不注重自身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不防范个人信息的泄露,还是容易遭遇来自不法分子的侵害。
近年来因为个人信息泄露导致的电信诈骗、入室抢劫、“人肉搜索”屡见不鲜,只有从源头上做好防范,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不受非法侵害。
Q:法律赋予了我们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哪些权利?
A:1.对自身个人信息的处理享有知情权、决定权;
2.有权限制或者拒绝他人对自身个人信息进行处理;
3.有权查阅、复制自身个人信息;
4.发现自身个人信息不准确或者不完整的,有权要求个人信息主体更正、补充;
5.有权要求个人信息处理者删除自身个人信息;
6.有权要求将个人信息处理者对自身个人信息处理规则进行解释说明。
Q:我们在生活中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A:1.在登录APP、小程序时,确认是否告知了需要获取哪些个人信息,使用方式,使用范围以及删除的途径等。任何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都需要遵循“告知+同意”的原则,并且需要提供便捷删除方式。
2.在提供个人信息时,仔细考虑收集方是否过度收集了您的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处理要遵循必要、最小限度的原则,即与特定使用无关的信息可以拒绝提供,如工作简历中除紧急联系人以外的家庭成员信息、商场注册会员需要填写身份信息等。
3.敏感个人信息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必要性,并采取严格保护措施的情形下,才可以收集。例如一些小区、游乐园强制进入者进行人脸识别,您可以要求这些场所提供关于必须收集人脸信息的依据,以及要求向您解释相应的保护措施,否则可以拒绝提供。
4.充分认识到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它们与我们的人身、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对我们造成重大损害。
个人信息最常被用于电信及网络诈骗,对于涉及到转账、发送验证码等要求务必提高警惕,可以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帮助识别诈骗。
在生活中也要注意,不要随意地向他人提供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点击不知名的网址、小程序,对于含有自己个人信息的物品,如快递面单、身份证复印件、车票等在处理时要注意撕毁、涂销,不要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分享易泄露个人信息的内容等,保护好我们的个人信息。
策划制作
策划:陈彪 | 撰稿:贾茜
审核:钟志鹏 | 编辑:胡可滢
监制:业务发展与品牌建设委员会
查看移动端
关注公众号